這天從司打口坐巴士到16號巴士,在盧廉若公園下車,再穿過公園來到荷蘭園大馬路(又名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、荷蘭園正街)
我也是第一次走這條路線喔!小妹是高度推薦這條葡式浪漫路線!只花半天時間就可以感受到最葡的澳門囉!
重點是!這路線都沒有甚麼遊客,身邊的都是完全的當地人!
我最怕就是人山人海,到處都遊客了,超可怕的(>﹏<)
葡式浪漫路線 大曝光!!
盧廉若公園→荷蘭園大馬路→歷史檔案館→塔石廣場→青少年展藝館→馬忌士街→瘋堂斜巷→瘋堂十號創意園→仁慈堂婆仔屋→社會保障基金→望德聖母堂
下巴士以後就先進去盧廉若公園參觀了,公園於1992年獲評為「澳門八景」之一
從公園門口出來,馬路轉右就是又稱荷蘭園大馬路的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啦!
這個名字真的有夠可愛的,用廣東話來唸的感覺好好笑,超級不順口的!
原來肥利喇亞美打於20世紀初擔任葡萄牙海軍司令,曾提出過出售澳門並引起廣泛爭議!
至於荷蘭園名字的由來,是因為1622年6月爆發了荷葡戰爭,而這裡就是安置荷蘭戰俘的地方~
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,這裡興建了八座兩層貴族式的住宅和學校,為澳門新古典主義風格影響下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群,被稱為「八間屋」
「八間屋」包括了文化局大樓、中央圖書館、歷史檔案館等,富有南歐風情,現已被有關當局列為受保護的古蹟
歷史檔案館裡收藏了多批由政府部門移交的珍貴檔案,也有由社團及個人所捐贈的檔案
這裡也會舉辦展覽會介紹澳門的過去,它現在正舉辦《颱風歲月──澳門檔案資料展》,展出近百年來吹襲澳門重大颱風的檔案文獻、照片、實物、地圖和新聞片段
同時也介紹了颱風的命名系統、監測工具、警報信號、颶風侵襲等,好像又重溫了一堂「氣象學」呢!
歷史檔案館的開放時間為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,逢星期一及公眾假期暫停開放
而這個專題展覽是免費入場的,將於12月7日結束,來荷蘭園的時候也可以進去看看喔!
裡面展品和介紹面板都以中、英、葡文,三語寫出~
在歷史檔案館的外面就是塔石廣場啦!
塔石廣場是澳門最大的廣場,原為塔石球場,於2007年改建成塔石廣場,地面鋪滿葡式碎石
這裡不時舉辦大型活動,如年宵市場、新春藝墟等,我去的那天剛好有社區中心進行義賣
只能說,這裡真的有像歐洲耶!!≧◇≦
這幾棟應該是中央圖書館和塔石衛生中心之類的,不過沒有進去看
在廣場的另外一邊是青少年展藝館,原建築物為助學會大樓,建於1925年,現用作舉辦各類型青少年展覽活動
青少年展藝館樓高兩層,參觀當日地下正舉行視覺藝術學生的作品展
而樓上一樓演藝廳設有燈光、音響及相關舞台設備,並裝設有手動升降地台,適合小規模演出用途
逛完塔石廣場一帶後,接著就右轉到高偉樂街,沿西墳馬路走(有些小斜,不過還好哈哈)
西墳馬路上的聖味基墳場,又稱舊西洋墳場,安葬了不少早年在澳生活的葡人
不過為尊重死者,我也沒有進裡面,只是在外面看了幾眼就走了
再走幾步,左邊就是馬忌士街囉!從這條街一直走,就可以到達瘋堂斜巷囉!
地上繼續是葡式的碎石、碎石和碎石,馬路旁就是深綠的小路杆~這些都是澳門的特色喔
左邊一條闊闊的樓梯就是瘋堂斜巷囉!
這一帶都屬於望德堂區,俗稱瘋堂區,以前這裡是華人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,也是中國內地教徒為避滿清政府追捕的避難所之一
區內以前有一痲瘋病院,故有「瘋堂區」之稱,後來這裡建了望德聖母堂,所以曾經也充滿濃烈宗教色彩
大約十年前,澳門政府斥資重修望德堂區,著意打造該區成為創意產業區
今日該區雲集本地藝文單位、創意小店、休閒飲食的藝文小區!感覺有像臺北的中山雙連一帶~
斜巷左邊第一棟的是瘋堂十號創意園,裡面劃設多個小房間,每個房間都有不同的藝術家進駐
往下再走,就是仁慈堂婆仔屋啦!
在兩幢百年黃色葡式建築前有一個小庭院,中間植有兩棵老樟樹
碰巧那是中秋節前的一個週末,所以整個小庭院都掛滿了不同造型的兔子燈籠!超卡哇伊的呢!(ノ≧∀≦)ノ
現在屋子已經沒有再收留難民和窮人了,而變成文化創意空間,展銷創意產品
另外裡面也有一家葡萄牙餐廳,口碑也是不錯的,重點是氣氛超浪漫的!(♡∀♡)
離開婆仔屋就看到一大群人在設置音響、燈光等器材,果然不出所料,是中秋節的慶祝活動喔!
愛文創和手藝的我又怎能不參加呢*\(^_^)/*
整條街道和黃黃紅紅的建築是不是非常有浪漫氣息呢?(請自動略走那可惡的整修棚架)(╯-_-)╯
最後一個地標就是望德聖母堂啦!1576年起這教堂便是澳門地區的主教座堂,它旁邊的是聖若瑟教區中學
在和隆街口有一棟空置的葡式建築,夜晚經過應該會感覺毛毛的ヽ(o’Д`o)ノ
來澳門的你如果想在賭場和大三巴之外有別的選擇,我推薦你可以參考這條葡式浪漫路線喔!
遊人不單少好多,而且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澳葡風情,是忙碌都市人喘息的好地方!↖(^ω^)↗